从群众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看工会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严 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工会不愧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不愧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不论时代条件和社会群体怎样发展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容动摇,我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不容动摇。”在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工人队伍面临技术迭代、就业形态多元化等新情况、新挑战,工会的群众性与人民性特质更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群众性与人民性的理论统一性:工会发挥作用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民性的核心内涵——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工会的群众性,本质上是人民性在工人阶级群体中的具体化,体现为工会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扎根于工人群众之中,以服务工人、依靠工人为根本宗旨。二者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人民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工会的群众性则以促进产业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核心追求。从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到列宁强调“工会是工人阶级的最广泛的组织”,都表明工会的存在意义在于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推动工人阶级作为历史主体参与社会变革,最终实现自身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这种价值目标与人民性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
(二)实践主体的统一性。人民性强调人民是实践的主体,而工会的群众性则突出产业工人在自身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工会不是脱离工人的“官僚机构”,而是工人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工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工会的作用正是通过凝聚这种主体力量,将分散的个体需求转化为集体行动,使工人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设者”。
(三)利益代表的整体性。人民性要求兼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工会的群众性则致力于维护产业工人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产业工人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工会通过协调劳动关系、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权益保障,既维护了工人的具体利益,又将其纳入人民整体利益的框架中,实现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
这种理论统一性表明,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不是外部强加的“任务”,而是其群众性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性在工人阶级群体中落地生根的必然选择。
二、工会群众性特质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内在契合性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这一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工会群众性特质的支撑。工会的组织优势、联系优势、服务优势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需求形成了天然的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群众性:凝聚产业工人的“粘合剂”
工会作为覆盖面最广、组织最严密的工人群众组织,其“群众性”首先体现在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打破个体分散化、利益多元化的局限,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而工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纽带。
从历史维度看,我国工会自诞生以来就以“组织起来”为核心使命。无论是革命时期组织工人罢工争取权益,还是建设时期发动工人参与生产竞赛,工会始终通过基层组织将工人群众团结起来。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业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日益复杂,既有传统制造业工人,也有新兴产业技术工人,还有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工会通过“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的建设理念,将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产业工人纳入组织体系,为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例如,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工会通过建立企业工会、行业工会,将分散的技术工人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种组织群众性的优势,使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够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工会通过制定行业性、区域性的技能提升计划,将个体的技能成长与产业的整体发展相结合,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工会组织的民主性特征——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吸纳工人参与决策——确保了队伍建设的方向符合工人的实际需求,增强了工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利益代表性:维护产业工人权益的“保护伞”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注重“技能提升”的同时,更需要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让工人“安心工作、用心创新”。工会作为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群众性体现在始终站在工人立场,通过依法维权、协商协调,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
从现实需求看,产业工人面临的权益问题是影响队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例如,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不匹配、劳动强度与社会保障不对等、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等问题,都会削弱工人提升技能的动力。工会通过集体协商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分配制度;通过参与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为工人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些维权行动看似是“保障个体利益”,实则是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扫清障碍——只有当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他们才会有动力投入到技能提升和创新创造中。
工会的利益代表性还体现在兼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上。例如,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部分传统岗位将被淘汰,工会通过开展转岗培训、职业指导,帮助工人适应新岗位,既保障了工人的个体发展权,又满足了产业转型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个人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维权+发展”的双重功能,正是工会群众性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三)服务群众性:提升产业工人素质的“助推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质增效”,即通过提升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会的群众性服务功能,恰恰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其服务的“普惠性”“精准性”与产业工人的多样化需求高度契合。
一方面,工会通过搭建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平台,激发工人的学习热情。“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工会服务产业工人的传统优势,从国家级的“大国工匠”评选到企业内部的岗位练兵,工会通过层层递进的竞赛体系,让工人在比拼中提升技能、展现价值。例如,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建立了“班组大众赛+车间擂台赛+单位精英赛”全员岗位练兵比武机制,它不设门槛、面向全体工人,让每一个普通工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成为“技术明星”,从而带动整个队伍的素质提升。
另一方面,工会通过精准化培训服务,解决产业工人的技能短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人需求差异巨大,工会依托基层组织深入调研,摸清工人的“技能痛点”,联合企业、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例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会针对传统工人开展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培训;在新能源产业中,组织储能技术、光伏运维等专项培训,确保工人的技能与产业发展同步。这种“按需服务”的模式,避免了培训资源的浪费,让产业工人能够“学即所用”,真正实现“懂技术会创新”的建设目标。
(四)文化引领性:塑造产业工人精神的“导航仪”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精神的塑造。“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职业精神,是产业工人队伍的灵魂,而工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正是培育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
工会通过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产业工人树立精神标杆。通过故事宣讲、影像展播、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身边的榜样走进车间、深入班组,引导工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种文化引领的群众性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工人身边可感可知的真人真事,激发“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
同时,工会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心理疏导等服务,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在高强度的生产压力下,工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工会通过组织篮球赛、读书会、心理咨询等活动,缓解工人的心理压力,营造“家”的氛围。这种“情感联结”看似与“队伍建设”无关,实则是通过增强归属感,让工人们更愿意为企业、为产业贡献力量,从而实现“敢担当讲奉献”的精神培育。
三、现实挑战与工会发挥作用的时代必要性
尽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技能人才供需失衡、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工人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都制约着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工会的作用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凸显其时代必要性。
(一)破解技能供需矛盾:工会的“桥梁”作用
随着产业升级加速,“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普通工人因技能不足难以适应岗位需求。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而工会的群众性优势能够有效打通“培养—使用—评价”的闭环。
(二)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工会的“赋能”作用
许多产业工人面临“天花板效应”:无论技能多高,若没有学历、职称,就难以获得晋升机会,这严重挫伤了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工会通过推动“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分配制度改革,为工人打通职业发展的“双通道”——既可以走管理序列,也可以走技能序列,且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直接挂钩。
(三)强化工人主体地位:工会的“发声”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力量不对等容易导致工人主体地位弱化,部分企业忽视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集体协商等民主管理制度,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向符合工人的意愿。
四、以群众性践行人民性,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从群众性与人民性的理论统一性出发,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必然。工会的组织群众性为队伍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利益代表性为队伍建设扫清了障碍,服务群众性为队伍建设注入了动力,文化引领性为队伍建设凝聚了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才能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产业工人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劳动者。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工会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从每一次技能培训、每一场劳动竞赛、每一次权益维护做起,让产业工人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出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既是工会的使命所在,也是群众性与人民性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贵州省电力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