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城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曾庆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黔北地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爱国进步人士、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无不奋起走向街头,用标语、口号、壁报、讲演、游行等形式,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行为,呼吁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抵制日货,参军参战,抗日救国。
《中国共产党遵义市历史》第一卷记载:1931年10月初,遵义县城即组织学生罢课、工人罢市。省立三中、县立女中学生走上街头,刷写标语,张贴壁报,聚众讲演,宣传抗日救国。刊发于1931年10月10日的《贵州自治月刊反日专号》(2015年8月1日务川自治县档案馆整理影印),从历史档案的视角,真实地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后全省人民掀起的反日救国热潮。该刊除了卷头语,有12篇反日言论、4篇惨案纪要(如五卅惨案等)、12篇侵略调查、67则救国呼声、28则消息日志、14篇(首)反日文艺作品、4篇附录等七个部分。刊中配有孙中山遗像、自治筹备处负责人肖像和21幅抗日宣传插图。正如务川自治县档案馆馆长谢启位在《贵州自治月刊反日专号》影印说明中所言:“书中所列诸多实证,于我首次触及,每读之,则有抗日犹在我身边之感,痛不释怀。本书能证实日本掠我国土之狼心已久,至九一八事变昭然若揭,亦部分地再现当年我贵州、遵义积极抗日之行动。”
刊中44则反日通电和反日宣言,宣示了贵州各界和各地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愤怒和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其中涉及黔北的有《遵义县各界通电》《赤水县各界通电》《桐梓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通电》等。该刊插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极具抗日宣传氛围。例如,其中一幅图画着数人拿着刀,对着四只豺狼挥舞,图中配有“农工商学兵大团结努力打倒豺狼的日本!”宣传语;另一幅为一人用锄头铲除地上杂草,配文为“同胞们快快团结起来,铲除日本帝国主义,不要等他蔓延来侵害我们的中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黔北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如遵义县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凤冈县成立“抗日宣传队”,桐梓县松坎区成立“抗敌后援支会”,绥阳中学学生自治会创办抗日刊物《绥中学生》,习水县东皇小学成立“抗日宣传队”等。众多抗日救亡宣传队伍中,知识分子和学生是主体。甚至刚入学的小学生,也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1931年出生于绥阳县枧坝乡后台村(现枧坝镇杉木箐村)的曾广路,在《广路回忆录》中介绍了1938年后台村短期小学开设之初,其作为第一批学生,刚入学便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的情况:“……农村的赶场天,老师偶尔也带我们去宣传抗日。有一次,老师让我到街上去登台讲演,也让我背下了讲稿。当我站在桌上,看到眼前密集的人群,心里直跳,讲稿我忘得一干二净,脑子一片空白,急得没有办法。最后,只得握紧拳头高喊了一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便跳下桌去。”老人在回忆录中还介绍了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其中不乏抗日救亡宣传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还有唱歌和体育之类……唱歌,都是教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那时就会唱了。还有一首歌,至今仍记得。歌词是‘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还有《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等,都是那时学会唱的。”
黔北城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遵义地区年均人口为2282021人,参加抗日的总兵员不少于15万人,约占全地区总人口的6.5%,占贵州抗日总兵员639631人的23.45%。15万遵义子弟奔赴抗日疆场,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为歼灭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单位:绥阳县档案馆)
《贵州自治月刊反日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