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一带民间抗日爱国歌谣
□甘典扬
抗战文化中,各种抗战歌谣算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深入人心的部分,这是人民群众内心爱国主义精神、斗争精神的外化,男女老少、文人文盲皆宜。三穗地处湘黔交界,为贵州省东部门户之一,被称为“黔东要塞”,南来北往的商客皆汇聚于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里的抗战氛围就越发浓重。外地商客带来的抗战歌谣与本地歌谣相融合,成为本地抗战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也是湘黔一带抗战文化的缩影。
抗战歌谣中的战鼓号角
今年清明时节,大伯从安顺回三穗老家挂青。大伯今年94岁,父亲92岁,二老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谈吐有序。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便聊到抗日战争。二老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抗战期间的各种歌谣,大伯还即兴背诵了几首: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拿来看一看,把它磨得雪雪白,等到鬼子进屋来,剪断鬼子喉和舌。”
“又下雨,又打雷,黄牛哞哞叫几回,给我黄牛抓抓痒,背枪骑上黄牛背,黄牛当作大战马,我要去杀日本鬼。”
大伯背完,得意地看着父亲:你还记得不?
父亲不甘示弱,也背了一首:
“月光光,亮又亮,鬼子来了莫慌张,砍根竹子做支箭,拿根木棒当支枪,鬼子钻到院子来,你射箭来我打枪。”
我疑惑,大伯、父亲都是90多岁的人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忘记,怎么对当年这些抗战歌谣还记忆犹新,张口就来?
他们说,日本鬼子的暴行,所有人都忘不了,家仇国恨、保家卫国是刻在骨子里的。
据大伯和父亲回忆,他们从小就唱着这些抗战歌谣长大,对抗日战争的惨烈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已然刻入骨髓。如今,抗战胜利已经80年了,但很多亲历过抗日战争的人,即使因为年事已高,忘却了很多事,但对抗战期间那些如同战鼓、战旗、号角般的抗战歌谣依然记忆犹新,如同我的大伯和父亲一样。
参军动员的全民高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展开。接着,平津失陷,华北大片领土沦于日寇铁蹄蹂躏之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贵州当时全省人口仅仅只有一千多万,却出动了70多万人参加抗日战争。因为装备落后,黔军也被称为“草鞋兵”,但战斗却非常英勇。抗战初期,黔军参加淞沪战役,减员很多,黔东南设立募兵站,各县都征募志愿兵去补充。老百姓伤心悲痛之际,仍然鼓励年轻人积极踊跃报名参军,抵抗侵略,保家卫国。所以当时的抗战歌谣中,很多内容都表现了参军参战、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
如黔东一带有民歌唱道:
“可恨东洋小日本,占我江山杀我人;好男儿要当兵去,打倒鬼子才太平。”
一些本是谈情说爱的山歌也变成慷慨激昂的参军动员歌,表现了父老乡亲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大山木叶匹匹青,劝哥快当志愿兵;人人见了都尊敬,英雄好汉喊一声。”
“村头锣鼓响咚咚,父老欢送子弟兵;哥就安心前方去,家中田土有妹耕。”
当时,黔东岑巩、镇远、三穗、剑河、天柱一带,湖南边境麻阳、会同、靖县、洪江一带都广泛流传这类“十送”“十别”的歌谣:“我送哥哥去当兵,辞别爹娘上路程;送双鞋子哥带去,千针万线心连心。”“送哥送到大坪场,新兵正在练刀枪;靶子就是日本鬼,刀刀刺进敌胸膛。”“送哥送到十里岗,乌云翻滚遮太阳;飞机隆隆头上过,前方吃紧望帮忙。”“送哥送到大坝塘,汽车飞奔上前方;车中尽是军人坐,哥哥有伴打东洋。”
原本山歌中的儿女情长变成了妻子、姑娘鼓励丈夫、心上人英勇杀敌,充满英雄主义,极为振奋人心。
在湘黔一带有一首很壮烈的长歌:“……日本打进中国地,前线救兵要得急。我挺起胸膛上前去,要去前方打飞机。去到他乡千万里,家中靠妻来维系。郎拿今生不上算,舍生拼死去杀敌。你不杀他他杀你,要把日本打平息……”这首《别妻歌》表达了战士出征保家卫国誓死杀敌的英雄气概,明知此去生死未卜,仍然一往无前。歌词语言直率厚重,卫国大义在朗朗上口、平实质朴的歌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童谣战歌与民间歌师
抗战歌曲中传播最广的还是要数童谣,虽然是童谣,却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日本鬼子你莫雄,慢慢围你进鸡笼。进了鸡笼由我宰,看你还要雄不雄。”
“日本鬼子你莫恶,来打中国莫要活。有朝一日你才悔,各搬石头各打脚。”
这些抗战童谣语言直白,易于儿童记诵流传,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三穗也有很多民间歌师,他们活跃在社会底层,编出的歌谣上接时事下接地气,具有极强的鼓动传播作用。如当时有歌师将三穗民间丧事期间唱的“孝堂歌”进行改编,从“七七事变枪声起”唱到抗战胜利“绞死东条应该的”,整首歌长达300余句,声声句句都对日寇侵略罪行进行揭发控诉,有对其中的淞沪、武汉、南昌、长沙会战等战役、事件的评述,有对中国军民英勇杀敌的歌颂,编得有情有理,听歌的人往往层层相拥,彻夜不散。
在黔东、湘西一带的侗族地区办喜事如结婚、生子等,有吃夜筵、唱酒歌的习俗,传统的歌谣内容是“唱三国”“唱梁祝”等。抗战期间,各地民间歌师们巧妙地融入许多抗日杀敌、保家卫国的内容,社会影响和传播范围也很广泛。如:“一杯酒来亮沙沙,日本强盗把人杀,万众一心团结起,个个保卫大中华。”以歌揭露敌人凶残,激励人们团结战斗。
当时还有一首饯行歌这样唱道:“酒杯酌酒酒杯黄,酌杯美酒敬歌郎,歌郎饮了这杯酒,旗开得胜早还乡。”这首歌极大地鼓舞着战士的斗争意志,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文人创作的抗战诗歌
相比童谣和民间歌师的接地气,忧国忧民的文人们因为有知识、懂历史,引经据典创作的抗战诗歌文质兼美,成为抗战文化的又一亮点,经常被机关、学校在公众场合诵读,或在小品、话剧中展示。
1940年,岑巩人姚承烈在《岑巩周刊》上发表《抗日感作七律》云:“全国抗战自年年,光复河山在目前。大众联盟同奋斗,亿千将士共扬鞭。踏平日岛寒霜散,保障中华锦绣妍。指日得饮黄龙酒,频敲金镫凯歌旋。”歌颂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以及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意志。
1942年《三穗半月刊·“九一八”增刊》载吴竣之的《长期抗战》:“东北沦陷在顷俄,卢沟相继又风波。倭奴既敢当挑衅,华夏不该去媾和。最后关头应奋斗,长期抗战莫蹉跎。将来胜利终归我,痛饮黄龙唱凯歌。”抨击时政,指责当局,拥护长期抗战,激励最终胜利,不愧是一首见识卓越、思想进步的诗。
三穗杨胜辑、胡廷栋等人也写了许多抗日诗歌,如抒发抗日激情的“睡狮一旦腾身起,踏平东海万顷波”“男儿豪气齐今古,众志何难御暴秦”“扫贼谁击逆枭首,诛奸孰决倭人头”;激励斗志的“举国欢腾争此日,匹夫责任属当前”“豪杰应施鸿鹄志,枕戈待旦慨同慷”“好汉有为当报国,扫除日寇乐升平”。
流落的难民中不乏才子,他们与当地文人交往颇深。安徽凤阳举人胡致和,耳朵被日寇炸弹震聋了,寄寓三穗八年,留下许多诗文,其《难民谣》写得很真切:“追思祸乱是何因,同作携家避难人。君浪街头寄篱伫,我依古寺伴僧邻。廿年霸越吴为沼,三户亡秦楚有津。老屋城南应无恙,相期共乐太平春。”控诉了日本侵略造成千万人无家可归的痛苦,痛苦中的人也不忘效仿古人报仇雪恨,对最后收复河山、共享太平充满希望。还有“龟蛇山畔狼烟起,鹦鹉洲头碧血腥。眼底河山多黯淡,胸中仇恨岂能平”“捐躯宁愿为新鬼,卫国焉能作顺民”等。
这些文人创作的诗词、歌谣在湘黔一带非常流行,是各话剧团演出、诵读的经典节目,在群众中也喜为人诵。
铭记历史是为了砥砺前行。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回头看这些抗战歌谣,仍然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都是激励全中国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通俗读物编刊社编印的《抗战歌谣》 资料图片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出版的《抗战漫画歌谣集》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