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1期 本期380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9-17

黔山抗战烽火


——史料中的“黔南事变”


□文  勇


“黔南事变”,是日军为改变太平洋战场局势而发动的战略攻击,更是贵州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抵抗的辉煌篇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探寻各方史料,力求还原81年前“黔南事变”的始末。



追溯81年前,抗日战争中的“黔南事变”这个特殊名词的来源、定义及最早史料记载,有诸多“版本”:

1962年12月,《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刊载亲历者蒙明儒、邓善渠、万大章联合署名文章《抗日战争中的“黔南事变”》。同时刊载由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的文章《“黔南事变”时的贵阳》:“‘黔南事变’是指1944年11月底至12月初,日军由广西窜扰贵州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县的事变。”

1979年11月,《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再版)刊载亲历者潘一志(时任荔波县志整理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县志编纂、兼任荔波县临时参议会秘书)所作《关于〈抗日战争中的“黔南事变”〉一文中的几点补充和更正》:“1960年省政协文史工作组朱锡九组长要我写关于黔南事变的史料,我仓促完稿,抄寄一份给省政协;送一份给蒙明儒转给万大章。”

以上是笔者在贵州史料上查到关于“黔南事变”特殊名词的最早记载;潘一志是最早将日军入侵黔南经过载入地方志《荔波县志稿》(1944年抄本)的人。

1980年12月,《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83年11月《黔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转载)刊载亲历者宋思一(贵定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贵阳警备司令兼贵州省防空司令)所写《黔南事变前后》:“一九四四年第三次长沙会战失败后,衡阳亦相继沦陷,日本侵略军主力部队直逼桂林……日军窜入贵州独山、荔波之后返窜柳州,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时间约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四日前后。这就是人们所谓的‘黔南事变’概况。”

1989年12月,《黔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日军入侵贵州——黔南事变》对“黔南事变”进行了概述:“1944年秋,日本大举进攻长沙、衡阳,继而侵陷桂林、柳州,接着分出部分兵力,沿黔桂铁路(公路)直逼黔境。12月2日,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相继沦陷,有一股日军窜入都匀茅草坪。12月4日晚各路日军相继撤退,12月10日全部退出省境。从11月26日起到12月10日止,使黔南受到空前灾难……人们称之为‘黔南事变’。‘黔南事变’一词的含义虽有争议,但是,人们一直沿用至今,故书不改动。”



1969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一号作战之三广西会战》(分为上、下册,以下简称《广西会战》)。1985年,此书由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将其列为“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编辑,由中华书局公开出版。

《广西会战》(下册)叙述:1944年6月至1945年1月,中国派遣军第6方面军第11军进攻衡阳,以及对广西桂林、柳州地区作战,向贵州追击之后反转等相关情况,这是日寇侵华战争中“一号作战”之第三部分,又称“打通法属印度支那作战”。

1944年11月,侵华日军从广西宜山(宜州)、河池地区兵分三路冒险向北进犯贵州黔南路线如下:

第一路:11月25日,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队长二神力大佐率部由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原思恩县川山乡)社村向北进犯。26日夜,从下洞坪进犯黔桂关隘——贵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原洞塘乡)板寨村黎明关。中国守军第97军196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部顽强阻击,激战一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打响了贵州境内抗日第一枪。12月3日,日军最终侵入荔波县城。

第二路:11月28日,第13师团步兵第104联队队长海福三千雄大佐率部攻占广西南丹之后,继续沿着黔桂公路向北进犯。30日上午进入贵州麻尾,经下司、上司等地黔桂公路,12月2日,最终侵入独山县城。日军在独山火车站宾馆墙上写下“无血占领”四个字。

第三路:11月26日,第3师团步兵第6联队队长松山良政大佐率部,由广西宜北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之明伦镇、驯乐苗族乡向北进犯。11月27日,进入贵州荔波县佳荣镇坤地、威岩等地。30日经岜鲜、九阡石板寨、三洞、水龙等地侵入三都县城。12月2日,侵入八寨(丹寨),3日下午,最终侵入都匀牛场(距都匀城东仅7公里)。



《广西会战》记载:“12月3日16时,步兵104联队接到第13师团司令部发出的反转命令,并集合在独山的各部队,经与野野山参谋商议决定:按以下部署从独山反转:1、从12月4日黄昏开始反转。2、独山附近的各种设施、工厂、军需品等,由工兵全部炸毁烧光。3、途中洞窟的弹药库、储油库亦尽量烧毁。4、铁路、桥梁、隧道、通信设施也要极力破坏后撤退。”

“随后,各联队长会餐,举杯庆祝攻占独山。据说在军官中有很多人不肯反转,大队长等向联队长申请,即便后方供应断绝,也可自行解决给养。并主张不惜采取独断挺进贵阳,经野野山参谋说服才作罢。”

“12月4日黄昏开始反转。同时,放火焚烧市区西郊的被服、卫生、粮秣仓库,爆破震撼大地,火灾逐渐蔓延。此时,后卫离开独山,北部两个弹药库被炸毁,烟火冲天,巨响震地。随后车站小爆炸,桐油库、汽油库大爆炸。经约1小时,第1中队撤离,独山变成一片火海。在友军通过后,以中长队号声为信号,一齐放火焚烧,破坏公路、技术设施、工厂等。爆破黑石关的石墙时,爆炸声接连不断,满山都在燃烧。夜行军回头望去,有如火的波浪起伏,可见到石山顶部被炸飞的情景。野野山在日记中写道:‘离开独山翻越大山,隆隆爆炸声,宛如为我军送行’。”

“步兵34联队于12月4日凌晨1时接到第11军停止和反转命令。4日夜登上陡坡穿过隧道,在水扛(永康)集结。由于联队已命第2大队从荔波向独山方向挺进,对其收容和集结要用出乎预料的时间,直到7日才由水扛(永康)出发。”

“在步兵第6联队方面,松山良政大佐命筑场大队即速向八寨(丹寨)反转,12月4日晚,联队从八寨(丹寨)出发,为防备重庆军尾随和侧面追击,从三合(三都)得军用公路岔口命一部继续沿江(都柳江)公路前往都江,从坝街进入河东寨,与联队主力汇合。8日傍晚,联队到达河东寨附近并继续南行。”

“反转行动遭美机袭扰,并散发许多厌战思乡的传单,当地居民游击战更加活跃,不时受到来自两侧高地的阻击,前进缓慢,特别对后卫大队的妨害尤甚。在用门板运送伤员以及夜间运送战死者时,遭到游击队的射击。为了处理死者尸体,各队官兵经受无法形容的困难才退下来的。骨灰盒最初是用木箱,后改为饼干袋,再后用空烟盒,最后只得将骨灰装入空的火柴盒。”



最近,笔者搜集查阅“黔南事变”相关史料时,发现“地图守望者博文”博主林晓风先生撰写了博文《〈广西会战〉贵州独山、都匀部分考释兼对〈到广西贵州边境去〉一名亲历黔南事变侵华日军老兵的战地回忆的再考证》。

林晓风先生说,十多年前,他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发现并购买了一本由侵华日本老兵泉英世撰写的《広西·貴州の辺境をゆく》(《到广西贵州边境去》)。他翻译了该书涉及黔桂的相关内容。

该书叙述了1943年3月,时年21岁的泉英世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56期毕业生见习士官的身份,参加中国派遣军,先后任第11军13师团步兵第104联队2中队小队长、中队长等职,先后参加鄂西会战(负轻伤)、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战役,直到贵州独山,最后,联队全体官兵在桂林投降。1946年6月被遣返回国。1959年起,先后在德岛大学、高松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任教(名誉教授),1986年退休。1987年5月至6月,他展开“谢罪忏悔之旅”,将其在华参战回忆、重返战地忏悔感悟等整理成文,其中“奔赴贵州高原”“逼近独山城”记录了其当年入侵黔南及反转的详细经过,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出版的《广西会战》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

该书于1991年8月由日本株式会社原书房出版并公开发行。1992年,泉英世去世。他留下了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珍贵的日军侵华史料。



位于    阳河畔,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的贵州镇远县有个和平村,大门上除了书写着“和平村”三个字之外,还挂着“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牌子。

1938年至1944年8月,该收容所关押日军俘虏500多人,是中国南方各战区收容日军俘虏的集中营,为团级军事单位。

收容于此的不少日军俘虏在反战教育中觉醒,加入“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西南支部”“在华日本人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和平村训练班)”“和平村日本民主工作队”等反战组织,并先后到广东、桂南、鄂西以及缅甸等前线对日军喊话。和平村编辑出版日文版《东亚先锋》(《和平先锋》)《真理的斗争》《人民之友》《呼声》《新日本》等报刊,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珍贵文献;编排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反战宣传活动;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日语广播,对日军军民进行反对侵略战争的宣传,对侵华日军进行广播攻心战,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大西南独特的“反战文化”。

1944年8月,在侵华日军由广西逼近贵州前,即“黔南事变”前,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和平村)从镇远迁至重庆南岸巴县鹿角场(“鹿角场战俘营”)。1946年4月,“鹿角场战俘营”300多名日军俘虏全部被遣返回日本。

时任日本第13师团“宣抚班”成员、镇远和平村反战同盟负责人长谷川敏三,后来长期担任日中友好事务局局长。他在1981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4次率原反战同盟队员重访北京、重庆、镇远等地,曾受到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接见,参加了镇远和平村旧址修复对外开放仪式,还配合贵州广播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重访和平村》在中外播出。

八十载光阴荏苒,昔日战火硝烟散去,黔南大地已重铸辉煌。然而,那段历史的印记却依然清晰可见,深深刻在黔南的每一寸土地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贵州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黔南事变”亦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抗战期间贵州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不屈抗争,亦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作者系十届、十一届都匀市政协委员)



独山深河桥.jpg

独山深河桥旧照


黔南事变战局形势略图(源于《黔南文史资料第七辑》)(文隽永翻拍).jpg

“黔南事变”战局形势略图(《黔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