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文化传承的动态本质
——读《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
□王婉若
《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
杨凤城 等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当杨凤城等学者在《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梳理百年历程时,那些散落在历史褶皱里的文化抉择,被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这部著作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复杂关系,让我们看见: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浪潮中,党的文化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继承或割裂,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创造性转化。
书中的历史叙事,带着鲜明的时代坐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充满辩证智慧——他们批判封建礼教的桎梏,却从未否定文化基因的价值。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批注《资治通鉴》时,将“民为邦本”的古训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白毛女”的故事从民间传说升华为革命叙事,传统戏曲的唱腔里注入了阶级解放的新内涵。这种“取其精华”的清醒,让党的早期实践既摆脱了文化复古的窠臼,又避免了历史虚无的陷阱,就像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播下革命的种子,最终生长出兼具民族根基与时代精神的新植株。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探索,在书中呈现出曲折而深刻的轨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敦煌壁画的抢救性保护,将“飞天”的飘逸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诞生了《丝路花雨》这样的艺术精品;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则成为深刻的历史镜鉴。作者敏锐地指出,正是这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让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政策更趋成熟——曲阜孔庙的重新修缮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实则暗藏逻辑:前者重拾“为政以德”的治理智慧,后者汲取“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共同构成新时期文化政策的双重维度。
书中最动人的章节,是对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细腻描摹。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时,既延续了“敬天法祖”的敬畏之心,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传播手段;脱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的策略,与古代“因地制宜”的治世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作者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诠释民生政策,用“天下为公”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古典智慧,实则是百年文化实践积累的结晶。就像工匠对待传世古器,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原貌,又要巧妙地修复裂痕,党的文化工作者在百年间亦始终做着这样的工作:让“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追求相衔接,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将“和合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全书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文化传承的动态本质。杨凤城等学者没有将党的文化政策写成静态的教条,而是展现为持续调整的辩证过程:革命时期侧重批判与扬弃,建设时期注重改造与融合,新时代则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变化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像河流在不同地段呈现不同形态——上游的湍急对应革命年代的批判,中游的开阔呼应建设时期的包容,下游的浩瀚则象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书中收录的中央文件与领导人讲话原文,如同一道道清晰的水纹,记录着党在不同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化:从“剔除封建糟粕”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词语的演变背后是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
回望百年历程,那些关键的文化抉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李大钊用唯物史观重新解读“大同”理想,陈独秀以“新青年”姿态激活“天下兴亡”的担当。《赓续文脉》最珍贵的贡献,是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体”与“用”,而是血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当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国潮”中感受文化魅力,在红色旅游中触摸历史温度时,他们正在亲历这场百年传承的最新篇章——就像一棵大树,深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枝叶却始终向着时代的阳光生长,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赓续文脉的深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