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留住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文化记忆    ——访省政协委员杨敏

发布时间:2021-01-27 10:48:0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推进,各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和交融,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已不会讲甚至也听不懂自己的母语,一些少数民族干部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村寨的各类晚会用普通话来主持和表演,基于此,在没有大量汉语词汇的辅助下几乎不能畅通交流。”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杨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是多民族聚居、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繁荣的典型省份,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成就了多彩贵州的特色。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最明显的族群特征,其形成历史之悠长、展现形式之丰富、支系分类之繁复,是服饰、民俗等特征所不及的。

杨敏委员以安顺市苗族为例,她说,安顺苗族语言分湘西、黔东、川滇黔三大方言,三大方言又分若干次方言,各次方言中又分若干土语,有苗语专家曾经做过分类,其中以川滇黔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19种(一说24种)不同的土语,我省少数民族语言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特色。

有数据表明,全国约70万人口的仡佬族,能说仡佬语的不超过3000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安顺周边的一些布依村寨,如罗仙村等都已几乎不再说布依族语言。杨敏委员介绍,这些都不是表象,而是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交流的最基本功能正在渐次消失的佐证。在没有自己文字支撑的条件下,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几乎已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

为此,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杨敏委员提交了《关于抢救我省少数民族语言的建议》提案,以提案的形式履行委员职责。她说,“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民族文化特别是抢救我省少数民族语言鼓与呼。”

杨敏委员建议,要继续加大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在少数民族相对聚居区扩大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覆盖面,并对少数民族孩子进行民族自信教育,让少数民族孩子认可和肯定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树立语言自信、民族自信。要设立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的政府性基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奖励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抢救方面做出贡献的部门、单位、学会(协会)和个人,以倡导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保护并加速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抢救的进程。

杨敏委员认为,要制定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抢救计划(规划)。由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牵头,汇同文化文史等部门,在多方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抢救工作的方案,并以此为蓝本,向省人民政府建议制定抢救我省少数民族语言的专项计划(或规划),或将其纳入我省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留存成果。引导省内外高等院校、社科研究单位、各类民族民间学会团体,利用现代大数据及各种科技手段,对我省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抢救,并形成可以永久留存的固化的(包括发源、语言句式、发音吐字及分类的大量词汇收集等等)文化成果留存。有了这样成果留存,即便少数民族语言在若干时期后消失消亡,这样的努力让一种辉煌的文化存史,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