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强省

助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建议

——宗教界桂希江委员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0-01-19 11:31:18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全域旅游定位为贵州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强省的有效抓手,紧扣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我省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仅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就实现收入2148.33亿元,同比增长36.6%,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农家乐近1万家。2018年全省有2422个贫困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2万户、贫困人口107万人,通过旅游发展助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一、存在不足

一是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力度不匹配

我省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贵州旅游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实际情况来看,开发利用不平衡,资源和游客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档次较低、粗放型的旅游观光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品质高的精品却严重不足。

二是特色不突出,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已开发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以民族风情表演居多,而且同一民族在不同景点的表现形式更为类同,同质化严重,无法让游客对我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多是停留在“吃、住、行”上,实现旅游增值的“游、购、娱”存在大量空缺,对游客的深度旅游吸引不够。

三是旅游+的融合不够,景区业态较单一

我省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了贵州旅游,但很多地方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仍局限于简单的歌舞表演,对丰富多彩的蜡染、刺绣、纺织、民族医药、民族建筑,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形式没有更多的体现。

四是基础设施及服务仍待加强

虽然我省立体大交通格局已经构建,便捷快速的交通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景区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品质及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融合发展,共同推进

围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大对全省旅游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和旅游资源,科学统筹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求特色,避免同质化。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实现农旅、文旅、体旅、康旅、科旅等的深度融合,力求在特色上求振兴,在质量上提高。

二是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与营销

在成功打造“多彩贵州风”、“中国天眼”等旅游品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重视营销环节,运用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兴模式,用好的创意为好的产品加分。注重深度挖掘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自然风光、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红色胜地的历史故事、农耕文明遗留下的“人间净土”和“心灵栖息地”,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三是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助推我省全域旅游发展

以体兴旅、以旅促体、体旅融合、共谋发展。在大力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通过加大力度举办高水平赛事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赛和旅游,使“体育+旅游”新业态丰富全域旅游内涵,促进和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助推脱贫攻坚。

四是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我省旅游竞争力

培养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旅游管理、规划、开发、营销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支热爱、热衷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加大旅游地服务文化开发,营造文化空间,积极引导游客进行文化消费、康养体验、旅居避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景区提质,满足游客不同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界别:宗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