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探索
□郭文静 周 欢 黄 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了壮丽篇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百年历史,对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党面临的重大课题。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为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指明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并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实际出发,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视为历史创造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其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革命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活力,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各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但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国情与历史文化,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多样性。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为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模仿西方现代化的尝试先后展开,但均以失败告终,表明西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始了对现代化的探索。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洞察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明确指出不搞资本主义。同时,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经验和先进科技,逐步确立“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制定“两步走”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推动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明确中国发展的总目标。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发展理念和本质要求作出重要理论创新,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互动。
新时代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概念,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战略分“两步走”,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三、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党情和党建实践相结合,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党的七大上将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奠定党的建设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此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各级党组织真抓实干,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强党之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勇于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要将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环境。始终将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让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显著加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党围绕三大时代课题不懈探索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更高水平互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3年度重点课题【23ZXHYZ06】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