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站位是为了脚踏实地担当
□特约评论员 李汉华
提升政治站位,服务“国之大者”——这句铿锵有力的政治要求,正在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政治站位的提升,意味着从更高维度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将局部置于全局中考量,这无疑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然而,在着力提升政治站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政治站位,绝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责任担当,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政治站位的本质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何谓“国之大者”?是粮食安全、能源自主、科技自立自强等关乎国家命脉的核心领域;是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关系百姓福祉的根本大事;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法治建设等决定发展前景的战略抉择。这些“大者”,构成了国家发展的四梁八柱。提升政治站位,首要的是对这些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的清醒认知,避免在琐碎事务中迷失方向,在短期利益中模糊视线。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政治站位首先是一种“知”,是对国家和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然而当下,依然偶见将提升政治站位简单异化为“口号政治”的现象,值得警惕。如热衷于创造新提法、新概念,却缺乏实质性举措;如把“国之大者”整日挂在嘴边,却在具体工作中缺乏长远眼光和长期规划;如将政治表态作为首要任务,却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反应迟钝,等。这些言行脱节的现象,本质上是对政治站位的误解和扭曲。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变法时曾感叹:“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真正服务“国之大者”,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智慧。
政治站位的试金石,在于能否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行动。粮食安全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亩耕地的保护、每一项农技的推广、每一次惠农政策的落实;科技创新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依赖于对每一份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扎实推进、每一次产学研合作的务实开展。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告诉我们,政策的公信力来自于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政治站位,必须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实现——既要有仰望星空的高度,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教诲至今振聋发聩,提醒我们任何政治要求都必须扎根于实践土壤。
政治站位的提升,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唯政治化”倾向,将政治标准泛化、绝对化,导致干部队伍中出现“宁左勿右”的消极心态。这种现象背离了提升政治站位的初衷。真正科学的政治考核,应当看干部是否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否在本职工作中体现了大局意识,是否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展现了政治智慧。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来获得真知。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对政治站位的评价也必须基于具体工作成效,而非抽象的政治表态。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升政治站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炼就“国之大者”的政治慧眼。但这种站位必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之上,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之中。春秋时期晏子曾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提升政治站位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广大干部以更强的使命感、更实的作风,推动“国之大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既能心怀“国之大者”,又立足岗位实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必将获得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