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0期 本期377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30

“布衣将军”冯玉祥 黔东督导抗战轶事 


□李向民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是杰出的爱国将领,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冯玉祥出身贫困家庭,对劳苦大众情深义重,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被世人称为“布衣将军”。他曾作自题诗《我》为其立世准则:“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爱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城守掘。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卢沟桥事变后,冯玉祥抱着共赴国难的愿望,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奔走各地,呼吁团结抗战。1938年9月,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督导长官,负责督练和检阅新兵。冯玉祥于当年11月10日至年底,先后奔赴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检阅部队,一路上宣传鼓动抗日,反对分裂投降,揭露亲日派投降卖国的阴谋。11月19日,冯玉祥从广西南丹县六寨镇进入黔南州独山县,至12月11日从遵义市桐梓县松坎镇赴川,在贵州督导达22天,其中4天在黔东督导。《冯玉祥日记》记载的具体行程为:“11月28日,从贵阳出发经龙里,住马场坪。29日,经湘黔与黔桂公路分叉点甘巴哨,渡过重安江,晚抵达镇远,住兴华旅馆。30日,到第一小学检阅镇遵师管区第一团。12月1日,到镇远师范学校讲话。2日,上午到施秉,对苗胞讲话慰问。中午到黄平,到县中讲话。晚抵达马场坪。”冯玉祥这次黔东行,为我们留下不少逸闻轶事。


镇远的“请”与“敬”


镇远地处贵州东部武陵山区,水陆交通便利,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时为贵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冯玉祥到镇远的计划之一,就是检阅镇遵师管区征兵和督练状况。

11月28日,冯玉祥在贵州省军管区兵役处处长李园陪同下,驱车从贵阳出发,沿贵东公路经两天的车程,于29日晚到达镇远并入住兴华旅馆。次日,公署专员华洸、镇遵师管区司令张鸾早早来到旅馆,欲请冯玉祥赴早宴,被谢绝。冯玉祥反而邀请他们一同到第一小学吃早餐。陪同人员除华、张二人外,还有县长商文英、县党部主任欧阳谨、民教馆馆长汪瑞年、师范校长冯吉扬、第一小学校长吴静波等。早餐摆出来的是几大盘粗糙的馒头,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汤。张司令因吸食鸦片,加上粗制馒头难以下咽,一个馒头都吃不完。冯玉祥即席讥讽道:“你是一个高级军官,这个粗粮吃不来,怎能带兵呢?我们没有收入,就是这样生活。你的收入来源很多,当然是阔绰的。”弄得张司令脸红耳赤,局蹐不安,不知所措。

在随后的两天里,冯玉祥检阅了部队,到镇远师范学校作了抗日动员讲话,在大工厂广场接见群众,走访锯木工人,了解抗战宣传动员情况,还题写了“还我河山”书法一幅赠送吴静波。其间,他曾着便服来到三牌街道上,见到师管区一个连长迎面走来,穿着笔挺的军服,过膝的长靴,佩起刀带,神气活现。冯玉祥便站在道旁,行了个军礼。这个连长在检阅时见过将军,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站着不敢动。冯将军说:“我是给你这身军服敬礼,不是给你敬礼,你一个连长每月薪水有限,哪里有钱置办这样体面的军装,很明显是贪污而来的,我要来和你们算算账。”

冯玉祥返回重庆后不久,镇遵师管区司令张鸾即被撤职,其原因从12月18日蒋介石发给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电文可知端倪。电文说:“各省新兵待遇、训练与军管区之情形,以贵州为最腐败,而又以该军区何参谋长腐败为最甚。若不积极改革,彻底整顿,则不待日军攻而已亡。何参谋长腐败恶劣至此,殊为痛心。希即将职务切实整顿处理后,限本月底来渝候查为要。”蒋介石来电中对贵州军纪涣散深表痛恶,文中的“何参谋长”指的是何应钦四弟何辑五,时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贵州军管区参谋长。何辑五虽有何应钦作靠山,但仍被限期候查。而张鸾作为何应钦在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时的学生,撤职后被调往湖南抗日战场。


施秉的“送”与“买”


施秉县城是冯玉祥黔东之行的第二站,位于镇远西南六十里之氵舞 阳河上游。县城面积狭小,人口仅两万余人。

12月2日上午,冯玉祥从镇远来到施秉县城督导。在施秉县县长杜光武等人的陪同下,步行到城外的飞机场开大会,向千余民众作抗日演讲。他讲述了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的种种暴行,指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号召民众不遗余力支援前方,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直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最后他说道,由于日寇的侵略和交通不便,大家吃盐困难,这次为大家解决一点问题,以后再设法多多解决。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冯玉祥的随行人员将带来的井盐分成小块发放,每人获盐1市斤左右,民众感激不已。

在施秉偏桥镇上,冯玉祥的随行人员看见农民王国芝家桔子园的树上挂满了橙黄色的果实,提出向其购买。王国芝心想,县太爷要吃果子我都不敢怠慢,何况是中央来的大官,连忙说:“你们要吃,就去打嘛,开哪样钱喽。”冯玉祥听了,和蔼地说:“要开钱,不开钱我们不能要。”王国芝听了冯玉祥的话,心里舒畅了,就去为他们摘果子,冯将军当即付给她大洋两块。将军买“黄果”一事,便成为佳话流传至今。(李良友、郑立铭《冯玉祥将军在施秉》)


黄平的“修”与“尊”


1935年初,蒋介石为了“开发边疆”和加强国防,决定修建打通江苏南京至云南昆明的公路。经过2年多的施工,京滇公路于1937年3月,名义上全线贯通。但在一些河流渡口,车辆仍需通过轮渡或涉水通行,黔东的黄平重安江渡口、施秉县城的 氵舞 阳河渡口尤是如此。1937年6月,贵州省建设厅又设立三大桥工处,负责盘江、重安江、施秉3座桥梁的设计修建任务。同年8月,成立重安江工程事务所,择桥址于重安江铁链桥下游约百米处,修建3孔跨径各12.5米的石拱桥。

冯玉祥此次督导经过重安江,正好遇到工程停工待建。12月2日中午,冯玉祥来到黄平,从地方官员处了解此地乃是通往滇缅的交通要道,且正在黄平旧州筹建美国“飞虎队”飞机场,仅在重安江修建石桥可能已无法满足抗战的需要,于是萌发了修建钢架桥的想法。

当天下午,冯玉祥在黄平县县长徐学言的陪同下,来到黄平中学广场作抗日动员讲话。只见讲台正中摆着一张桌子,两边也各安排一张桌子,每张桌子都配有一张椅子。台下学生站在前列,民众都站在后面,男女老少整齐排列,秩序很好。冯玉祥上讲台看看全场后,亲自动手将讲台上的桌椅搬放到台下,随行人员也把台上的桌椅都搬了下来。这时,冯玉祥向台下的老人们招手,请他们上前面来坐。见老人们迟迟不愿上前,随行人员便过去请他们上前坐好。待他们全部落座后,冯玉祥才开始讲话。他说,今天我冯玉祥是代表中央到后方来慰问你们的,不要认为我是什么大官讲话了不起。你们认为我年岁比你们大,就当我是你们的哥哥;若你们认为我年岁比你们小,就当我是你们的弟弟。接着他讲了抗战的形势,并号召全体同胞做好后方工作,全力支援前线,直到把日寇赶出中国去。会后,群众都说:“冯玉祥官大不特殊,平易近人!”(杨富春《冯玉祥路过黄平》)

冯玉祥一直把重安江修桥之事放在心上,回到重庆后协调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下拨银圆10万块,委派著名桥梁专家、交通部技正茅以升到重安江现场勘察设计,确定在旧铁链桥下游约20米处修建1孔35.6米半穿式钢桁桥。同年冬,西南公路运输总管理处成立重安江桥工处,派工程师陈万恭负责施工,经安南(今越南)购进法国钢材,经滇越铁路运至云南蒙自后,再用汽车经昆明、贵阳运到重安江。大桥于1939年10月建成通车,桥长58.4米,净宽3.1米,高12.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5米。桥面为木板铺就,承重力为10吨,桥两侧有2.4米高钢架护栏。可能是该类型桥梁稀少而珍贵的原因,大桥取名“凤麟桥”。

抗战期间,军队与外援战备物资源源不断由滇缅公路经贵州晴隆境内“史迪威公路”,过此凤麟桥到达湖南芷江机场和长沙等前线,西迁的机关、企业、学校师生、逃难的百姓也沿着这条公路不断地撤退到西南大后方。该桥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会战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车当年,曾有一辆国民党军车失控从桥上掉下重安江,几名官兵不幸遇难,现桥头遗留一块“抗倭阵亡将士”残碑。

1949年11月9日,该桥被国民党溃军炸毁,钢架坠入江中。同年11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七军同当地民工于隆冬风雨中,奋战百余天又将大桥修复通车。

冯玉祥的黔东之行,不是演讲宣传抗战,就是检阅部队,或是与党政军界、教育界、工商界讨论抗战民生,再或就是给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送温暖。从这些点滴小事,可窥见冯玉祥内心的公仆本色与人民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黔东南州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5159-3-1.jpg

1950年凤麟桥通车典礼盛况


5159-3-2.jpg

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演讲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