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协之能”服务“黎平之需”
——黎平县政协“四强四聚”激发委员履职活力
□本报通讯员 石 宇
黎平侗乡,生机勃发。今年以来,黎平县政协紧扣“强引领、强平台、强调研、强作风”精准发力,通过系统化部署、多维度推进,全方位激发委员履职活力,持续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推动黎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思想引领,立根铸魂凝聚人心
县政协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多维度、深层次开展学习活动。县政协党组开展6次专题学习,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3次学习研讨,机关党组组织学习和研讨累计达9次,党支部党员会议及机关干部职工会议学习6次。县政协班子成员、专委办负责人积极参加省、州宣讲会,累计参会3次,同时邀请县委宣讲团走进县政协开展宣讲2次。党员委员踊跃参与专委会党支部集中学习或线上学习,参与人数达90余人次,全体政协委员通过专委会会议或线上平台,实现学习全覆盖。通过系统学习,政协委员与政协机关干部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切实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以感恩之心、昂扬之姿投身工作。
强化平台搭建,多元协商凝聚共识
县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落实《关于以“1+4”为抓手推动全县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政协协商赋能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精心搭建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园区协商、景区协商“四大协商”履职平台,推动政协委员全员下沉,深度参与各乡镇、村的基层协商工作。委员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意收集员,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今年,县政协班子成员牵头推进“四大协商”24个议题,带动全县26 个乡(镇、街道)计划在92个村广泛开展基层协商。目前,已征集协商议题110 余个,其中涉及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议题覆盖16个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核心内容的议题涉及 44 个村,实现委员参与基层治理全覆盖,有力促进“政协之为”与“基层之治”深度融合。此外,县政协持续巩固提升原有的14个委员工作室,并新建5个委员工作室,进一步拉近界别政协委员与群众的距离,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面对面零距离。
强化调研破题,靶向履职凝聚智慧
县政协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跟随党委中心工作步伐,精准锚定政协履职方向。对标省委、州委、县委工作部署,按照县委审定的年度协商议题计划,县政协聚焦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肇兴景区运营等6个关键议题,组织开展常委会会议协商以及县长与政协委员座谈会,深入交流探讨,积极建言献策。同时,针对50户以上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工程建设情况等7个议题,开展专项视察监督,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取得实效。此外,根据县委调研式推进重点工作安排,县政协班子成员带领专委会、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针对相关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各议题调研工作稳步推进,部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强化作风锤炼,固本强基凝聚力量
县政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学促规、以规守纪,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坚持学查改一体推进,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成效。在提升学习质量方面,县政协精心组织委员读书学习活动,今年年初围绕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园区协商开展3 批次专题培训,6 月初在四川大学举办一期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有效激发广大委员、机关干部“读好书、强本领”的积极性,促使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履职成果。县政协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在问题查摆过程中动真碰硬,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剖析,深入检视发现问题。县政协党组坚持以整改成效为导向,将集中整治与健全制度紧密结合,做到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将“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统一。
今年,县政协还修订完善《干部职工工作制度》等4个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委员和专委会履职评价机制,强化“五个一”“委员作业”服务管理及专委会履职“十个一”工作任务。此外,县政协向全体政协委员发出《翘街花巷·你我同行——委员在行动》《关于开展“桥头堡建设·委员在行动”》倡议,广泛动员委员投身“桥头堡”核心区建设,为推动黎平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现新突破汇聚强大合力。